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手工藝,古稱為蠟纈,與“夾纈”
(鏤空印花)、“絞纈”(紮染)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在麻、織、棉、毛等織物上,而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便會現出漂亮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壹種防染工藝,歷史非常久遠。
我國發現最早的蠟染文物是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藍色蠟纈毛織物。它出土時顏色是深藍色的,面上有白花紋,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時間在公元396~581年。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代代相傳,特別是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廣泛流行,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種藝術。這裏的少數民族以蠟染為主要裝飾,黃平、重安江壹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均由蠟染制成,其他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壹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l塗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壹類是民間工藝品,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織自繪自用的蠟染制品。壹類是工藝美術品,是工廠、作坊面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第三類是蠟染畫,是以藝術家為中心制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這三大類蠟染***存,相互影響,爭奇鬥艷。這樣復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不多見的。
繪制蠟染的織品通常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的也摻加白蠟使用。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人們就是利用它的這壹特點把它作為蠟染的防腐劑。使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產的藍靛。
繪制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壹種自制的鋼刀。由於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制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壹端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利於蘸蓄蜂蠟。依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壹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制作比較復雜。制作蠟染前先將布料處理好,用白芨或魔芋煮成糨糊,給布料上漿,幹後磨平備用。先在布上確定畫的位置,作好紋樣的整體構圖。如丹寨苗族蠟染民間藝人開始作畫時,先用指甲大體畫壹個草樣,然後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離,即可隨意畫出各樣花紋,紋樣多數是古老的傳統紋樣。畫蠟時,要將蠟放在小鍋裏用木炭細火烤溶,以銅刀沾蠟,在畫布上畫出紋樣;將畫好紋樣的布放在藍靛染缸中浸染。初染後,顏色很淺,要反復多次才能達到深藍色,壹次周期為五天至六天。要想在同壹圖案中出現深淺兩種顏色,可先染好淺藍,待晾幹後,在淺藍部位用蠟封住,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藍,煮去蠟,最後便得深、淺兩種藍色;壹幅蠟染制成後,要在水中煮沸脫蠟;將脫蠟後的畫布置於水中漂洗,然後晾幹便成蠟染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