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這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主要特征。不僅是儒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其他學派,如佛、道、墨等,也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佛教反對殺戮,主張不與世界鬥爭;道家崇尚“不爭”,以“善”、“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墨家主張“互愛互利”,尤其反對戰爭。
“和”是包容精神的表現,是理論理性的體現。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社會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從古至今,因國界、宗教、種族、主權、經濟利益、思想語言差異,乃至家庭、財產、感情等諸多問題的差異而引發的沖突不勝枚舉,以至於經常上演“爭地、殺人謀利;爭城殺城的悲劇。和諧的理念是有價值的,有利於糾正當今社會的種種弊病。
但是,“和諧”有其壹定的適用範圍和對象。當然,更重要的是在親戚、朋友、同事和同誌之間,在壹般人之間,在國家之間實現和平。邪惡的歹徒和惡毒的反派講和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必須放下屠刀和武器,主動去正邪,否則嚴懲不貸,廢掉武功,失去作惡的能力。否則泛泛而談更有價值,容易變得迂腐、戀家、渾渾噩噩,變成無原則的縱容,甚至罪惡的幫助。
比如對於老薩這種獨裁者、戰爭狂、危險人物、邪惡的殺人犯,只有武力才能逼他或者把他打出去,武力是最好的、最簡單的、最根本的解決辦法。美國的“反叛”,恰恰是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對和平的追求。而有些人則極力與勇猛的英美政府博弈,口口聲聲說“政治解決是在聯合國框架內”、“和為貴”,讓人有得過且過無是非之嫌,明顯起到了縱容和幫助老薩的作用。
當腐敗分子利用手中權力壹次次打擊上訪農民和下崗工人,壹次次逮捕拘留他們的時候,不講和是難能可貴的;對於勇敢的學生、充滿激情的民眾和呼籲反腐、追求民主的異見人士來說,不講和是可貴的;對於同宗同源、血濃於水的臺灣省同胞來說,不談和平更重要,而對國內搞暴力恐怖、國際耍流氓的薩達姆,則強調“和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