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什麽是沙磁文化

什麽是沙磁文化

沙磁文化,其實就是以沙坪壩和磁器口為中心的學術文化中心,其實質上是將沙坪壩和磁器口兩個地名的首字相結合而命名的。從1935年初至1938年3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以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為首的壹批愛國教育家、文化人及其他愛國主義者***同倡導並在全民抗戰中創建形成。文化區建成的主要標誌,是以沙磁文化區自治機構的初創、擴大和發表《沙磁文化區各界宣言》、代表文化區的刊物《沙磁文化》月刊的創刊和出版以及沙磁地區正式成立“區”的建制。 1940年出版的由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題寫刊名的《沙磁文化》創刊號。1938年1月由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創辦的《全民抗戰》周刊。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我國,當時當權的國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後將重慶定為陪都。看似這小小的舉措,卻讓重慶壹個西南的偏遠之地,驟然成為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抗戰時期,作為戰時陪都的重慶集聚了當時我國重要的文學、美術、音樂人才,沙磁文化區的範圍迅速向四面擴展,其外圍邊沿東至嘉陵江對岸的盤溪、柏溪,南達李子壩、華巖寺,西越歌樂山順成渝公路直抵青木關,至國民政府教育部遷到青木關溫泉寺辦公,並在青木關老關口附近創建國立音樂院(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前身),覆蓋現沙坪壩東部城區及西部部分街道。沙坪壩成為抗戰時的全國文化中心,區內集中了18所高等學府和全國八分之壹的大學生,還有眾多的文化學術科研機構和250余家工廠企業。大批愛國教育家、科學家、文化藝術家和工商實業家會聚於此,呈現校舍林立、名師薈萃的教育繁榮景象。

在70年前的2月6日,沙坪文化區在重慶大學召開成立大會,並向社會各界發布正式成立的公告,宗白華、胡庶華、張伯苓、羅家倫、高顯鑒等老壹輩文化人“擎起時代的火炬”。時隔70年,在2008年的2月6日,沙坪壩區“沙磁文化日”成立座談會上,張伯苓之孫張元龍、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老舍之子舒乙等會聚壹堂,暢談“沙磁文化”。而 沙坪壩區為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決定將每年3月30日定為“沙磁文化日”,這壹項舉措無疑是肯定了沙磁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文化積澱。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區優秀傳統在沙坪壩得到進壹步延續並不斷深化。1950年,中***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確立了重慶市第三區(1955年定名沙坪壩區)為文化區。在沙磁文化區原有基礎和精神指引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沙坪壩區已發展成為重慶市科技實力雄厚、文化教育發達的科教文化名區。截至2007年,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區”,連續十六年保持“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稱號。駐區高校達到19所,各類中小學校112所,專任教師***計6373人。並在沙坪壩區西部土地上建起了包括重慶大學城、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土主鐵路物流園在內的西部新城。正規範有序地將沙坪壩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的教育、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高地。同時,通過對傳統與現代的嫁接,目前該區正著力打造動漫產業基地、文化藝術培訓基地、文化創意和創新產業孵化基地。在三峽廣場內培育都市文化娛樂休閑圈,在千年磁器口培育巴渝民俗文化旅遊圈,在重慶大學培育時尚文化消費圈。

沙磁文化區的創建,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戰爭中大眾文化的結合,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是現代教育史上高舉愛國、民主、科學、進步旗幟的壹座豐碑,也標誌著沙坪壩作為文化區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發揚光大。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夠帶動重慶文化的發展,讓重慶真正成為重慶文化區,甚至是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 上一篇:死後前七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代表建議建立中醫藥知識保護數據庫。中醫最早出現在什麽時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