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現和利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制作,東漢時得以完善。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壹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麽壹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壹直想制造壹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壹次,他在山裏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制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壹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
甲骨發展到如今,歷史上造紙術的出現,使蔡倫成為載入史冊的人物。這是我國紙文化的開始。
1.造紙:
壹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幹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東漢,將紙文化與絲織融合。公元105年蔡倫發明造紙術。晉代開始,我國書畫名家輩出。隋代統壹南北後,唐、宋繼承與發展了數百年造紙的成就。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原料擴大 到用藤和桑皮、粗布或石塊、用日曬夜收的辦法 漂白麻纖維以制紙等。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該時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2.折紙和剪紙:
用剪刀、刻刀等在紙張等片狀材料上做出的鏤空藝術,且這項藝術已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 題材:動物、人物、植物、故事、神話、傳說。 荷花剪紙
刻法:陽刻、陰刻、陰陽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