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俗歷史悠久。從古代傳說和考古發掘可以看出,早在新石器時代,山東就存在著東夷文化的民俗,如飲食器皿、服飾、生產工具、成人禮儀、婚姻形式、喪葬類型、圖騰崇拜、山河信仰等。,都呈現出山東民俗的特點。商周時期,特別是齊魯封建以後,山東出現了各國風俗各異的局面。但隨著孔孟學說的形成,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主流,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得以確立。此後,以“禮”為核心的山東民俗在整個封建社會壹直處於主導地位。齊魯民俗雖有上述差異,但同源於東夷文化的傳統壹樣,都是以禮儀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為的核心。在同壹個地方變禮為俗,什麽都不做,在同壹個地方變禮為俗,在同壹個地方廣泛教育人民,是不可能改變基本內容的壹致性的。這壹時期產生的儒家思想對山東的傳統文化包括民俗起到了很大的規範作用。孔子所謂的“齊變魯,魯變陶”,是對這壹時期山東民間文化的壹個基本概括。秦漢統壹後,山東的民俗仍然大體統壹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框架內,並形成傳統。這壹時期,雖然經歷了數次朝代更替和不同文化的融合,但以禮儀為核心的民間文化傳統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隨著近代的發展,封建社會的衰落,西方文化思想的傳入,山東民俗開始向現代化演變。五四運動後,特別是抗日戰爭開始後,山東根據地的建立使壹代新風尚得以發展。當時,根據地軍民的新思想、新時尚像《春風》壹樣傳遍山東,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人們思想的方方面面。沂蒙山區的春節群眾文藝演出至今完全沿襲了根據地的老傳統,連尊稱女青年為“掃盲班”的稱號也和當年壹樣。真正的風俗巨變,是從1979改革開放開始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風俗與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山東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民俗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專業研究者壹時難以梳理出其中的細節。每個人都以極大的熱情歡迎這些新的風格和習俗,顯然需要時間來完成冷靜而深刻的學習。
上一篇:什麽是輿情和輿論啊下一篇:煮蛋器品牌推薦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