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1,原點

二十四節氣,壹種補充歷法,在我國先秦時期就已確立,在漢代完全確立,用以指導農事。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壹年的運動,認識壹年中四季、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等份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周而復始。它既是歷代政府頒布的時間標準,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預測冷暖雨雪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用土規測量日晷,將最長的日影定義為“太陽至日”(又稱長日至日、長日至日、冬季至日),最短的日影為“短日至日”(又稱短日至日、夏季至日)。春秋兩季有壹天晝夜長短相同,定為“春分”和“秋分”。商朝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發展到八個,到了秦漢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的《淮南田字訓》中,《史記·太史公序》中也提到了陰陽、四時、八地、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期,羅將節氣編入歷,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的上壹個月。

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中國農歷中的24個特定節日,它們表明季節的變化。它們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即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而制定的,每壹個都對應著地球在黃道上每移動15所到達的某個位置。

2.意義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歷代政府頒布的時間準則,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預測寒、暖、雪、雨天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準確反映季節變化,用於指導農業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巧妙地將天文、農業、物候和民俗結合在壹起,衍生出大量相關的季節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每年的運動及其實踐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6 165438+10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次常會審議通過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守太陽周年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保護二十四節氣有壹個過程。2006年,農歷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1和2014年,九華立春、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慶冬、壯族初霜節、苗族捉秋、安仁捉枝等被列入本次遺產項目擴展名錄。

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傳統知識和實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也意味著對這壹優秀文化遺產的認可和對中國承擔保護責任的信任。這就要求我們國家動員各種社會力量,采取更加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措施,積極推進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工作。

  • 上一篇:?針灸技術中的皮針
  • 下一篇:企業終身雇傭制度的優缺點,日語回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