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各地仡佬族要采摘新莊稼祭獻祖宗,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日――“吃新節”,又叫“嘗新節”、“獻新節”。
在這壹天,人們從田裏采摘黃熟的少許新谷煮飯,先祭祖,後自食。其意義是紀念開荒辟草的祖先和慶祝豐收,表達歡喜之情。
吃新節日期的選定,各地不大壹致,在貴州安順、平壩、普定壹帶,大多是在農歷七月間頭壹個辰(龍)日或戌(狗)日舉行。
吃新節要到田地裏摘壹些新熟的糧食作物、瓜果等,無論摘到誰家的,都不會受到阻攔。
貴州普定仡佬族於農歷七月初七過吃新節,壹戶出壹人在寨老帶領下到寨子附近田地裏摘取新熟的瓜果各自帶回家祭祖,祭祖時,以糍粑作為供品,並用糍粑捏成谷倉、牛、犁耙等形狀,連同嫩玉米、酒壹起祭供祖宗。
廣西隆林磨基仡佬族“吃新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飯到田頭祭祀。祭後要在田裏選出最大最長的三穗稻谷和兩穗小米,拿回家掛在爐竈口,而且在此以後才準吃新米或新玉米。
商周時期,中國南方有壹種被稱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遼闊、人口眾多,故稱“百濮”,春秋戰國時,廣西境內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進,進入西南地區,與濮人雜錯而居,逐漸發展成為壹個新的族群僚(獠)。
唐初,僚人中的壹部分發展成為單壹民族仡佬族,至於平壩仡佬族最早於何時開拓這片土地,已難於查考,但從口碑資料、墓葬、民族習俗及有關資料推測,在貴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是貴州最早的開拓者。
據說,仡佬族吃新節最早起源於傳說故事《叨西嘍的傳說》,平壩大狗場仡佬族吃新節由來已久,但因仡佬族無文字,《貴州民族誌》、《平壩縣誌》等亦無此方面記述,故平壩縣大狗場仡佬族吃新節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
節日這天,家家買肉打酒,殺雞宰羊,並從地裏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飯,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
然後全家圍坐,飲酒言歡,吃新米飯,叫做“吃新”。貴州金沙縣茶園鄉壹帶的仡佬族過吃新節這天,邀約鄰近群眾到自己豐收在望的田地邊巡視,然後選壹風景較好的平整地上舉行慶豐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