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十四節氣,我國自古以來也流傳了很多農諺,這都是經過數代耕作總結出來的農事安排的智慧,比如: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
山黃石頭黑、套犛種早麥;
小滿前後、安瓜點豆;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幹土,六月火燒埔;
冬節在月頭,蔔寒在年兜;
冬節月中央,無雪亦無霜;
冬節在月尾,蔔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亂穿衣,春天後母面;
正月凍死龜,二月寒死牛;
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婦;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寒露麥,霜降豆;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無處置;
六月初壹,壹雷壓九臺;
寒露霜降,胡豆麥子在坡上;
立春晴,壹春晴;
立春下,壹春下;
立春陰,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壹日,風調雨順好種田。
還有各地方都有壹些諺語,比如四川地區傳唱的《節氣百子歌》,則將四川的民間風俗和節氣相結合,以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
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
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
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
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
臘月年關四處去躲賬主子。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實踐價值不言而喻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按照天文學的慣例,以春分點(360度即0度)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壹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兩個節氣點之間,相隔日數為15天多壹點,全年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科學地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包括寒來暑往等季節變化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以及大自然中壹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
對於以農耕為依賴的古老中國而言,農人對氣象氣候的準確把握有多少,意味著來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節氣便為農人預判、把握氣象氣候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其實踐價值不言而喻。
二十四節氣中的壹些節氣已逐步成為大眾歡慶節日,並與民俗相結合,發展為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例如冬至節,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吃羊肉等習俗。現在,我國臺灣地區依舊保存著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參考資料:
鳳凰網-“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