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弦樂器和竹器組成的樂隊演奏的音樂主要流傳於整個南方。樂隊很小,只有五到十個人。代表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潮州弦詩、福建南音等。
江南絲竹流行於上海,包括蘇南、浙西的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和上海的絲竹音樂的總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笛子、簫等絲竹樂器組成,故名。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最初流行於珠三角。它的前身主要是粵劇配樂和用來襯托表演的小曲。二十世紀初發展成為獨立演奏的器樂,流傳到外地後被稱為廣東音樂。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頂峰,廣東音樂風靡全國。
潮音樂是流行於廣東潮汕(潮州、揭陽、汕頭)的傳統民間器樂的總稱。潮州音樂可以追溯到傳統的古代音樂。
由於統治者的南征、文人的貶謫和中原人民的遷徙,傳統古樂流入潮汕地區,後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並吸收了“正字”、“昆曲”、“西秦”、“外江”等音樂,不斷演變。
泉州南音以右琵琶、三弦、左孔笛、兩弦的形式演奏和演唱,中間為拍板,演唱,符合漢代“絲竹更和諧,節日表演者唱”的和聲歌曲表達。其宮池記譜法自成體系,是古代音樂記譜法的遺存。
南音主要以“絲竹和聲,演奏者演唱”的形式演唱,右邊是琵琶和三弦,左邊是東曉和二弦,中間是執拍子的演唱者。在外面,同壹位歌者在中央拿著拍子,左邊是琵琶和三弦,右邊是笛子和二弦。
南音的正式唱腔總是用閩南話來表演。按照古代的慣例,要先彈“指套”,再唱散曲。唱功是南音的主要內容。壹個人唱完,他恭敬地把拍板遞給第二個人,壹個壹個地唱,最後以演奏大譜結束。
有些亭子還搭起“畫棚”,或在臺上放宮燈、黃傘。據說康熙皇帝給了弦總管“五小香弦”和“禦前門客”的稱號,所以是壹種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