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校社區老年教育、社區特色教育、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突出社區教育的地域特色,有必要發掘地域特色文化。
培養制作魚燈籠和魚模型的專家,傳承漁文化,通過課題研究和課程建設為老年大學的魚燈籠制作課編寫教材和提供實訓基地,為中小學各類社區教育和校本教學提供鄉土教材。
通過建立包魚燈魚模型工作室,積極與當地社區教育相結合,促進了社區教育的蓬勃發展。我們為老年大學開設了魚燈制作班,傳承魚燈魚模型的傳統工藝,滿足部分老年人制作魚燈和兒孫們玩耍的情結。成立魚燈舞社,開展以魚燈、魚模型為載體的釣魚文化表演和展覽;我們推出了壹系列具有漁業文化內涵的文化節目,並在農村文化禮堂演出...這些都生動地展示了我校社區教育中的漁業文化特色。
借助魚燈和魚模載體,社區教育中的漁業文化內涵得到了深入滲透和廣泛傳播。經過近壹年的探索和實踐,魚燈籠魚模式不僅是壹種工藝制作,更是壹種以此為基礎的文化傳播,傳播到鄰裏、企業村,滲透到社區教育的方方面面。市場上有魚燈籠和魚模型展示,節日有漁文化歌舞表演,社區有誌願者上門宣傳服務,農村文化禮堂是漁文化體育表演的重要舞臺。我們學校還成立了魚燈舞社(學習* * *式),在元宵節、三月三、釣魚節、終身學習周等重大文化活動中表演。工作室的作品還參加了市縣各級展覽,老年大學魚燈班的學生也多次到社區下農村開展以魚燈、魚模型為載體的釣魚文藝演出。這樣,我們學校社區教育中的漁文化味道就會不斷飄出來,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停留在抽象模糊的概念中。
包老人,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享有象山縣、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稱號。包老先生繼承和發揚了當地制作魚燈的傳統工藝,並進行了創新。他制作的魚燈、魚模栩栩如生,韻味十足,被譽為“神魚”。其仿真魚模型工藝作品連續三年獲得寧波市美術工藝展銀獎,元宵燈會作品《美猴王》獲得第二屆浙江省民間燈會比賽銅獎。
又訊:在記者看來,石浦的“元宵十四夜”就是“看漁燈的十四夜”——因為每年正月十四晚上,浙江象山縣石浦鎮的漁港路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家家戶戶掛著各式各樣的漁燈,街上的當地人在街上散步。
石浦魚燈是傳統元宵的組成部分之壹,其文化內涵豐富。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當地漁業興旺,當地漁民每逢重要的民俗活動,都會在家門口掛起不同的黃魚燈籠和蟹燈籠,有時還會拿著魚燈籠跳舞慶祝。
浙江象山“元宵節過十四不過十五”的由來。明朝嘉靖年間,有壹次祁家軍在石浦、南田駐紮時,遇到敵軍進攻,來不及準備食物。他把各種蔬菜、肉類、豆類切成米粒,用土豆粉做成“糊”,既當飯吃,又當菜吃。士兵們吃飽後,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那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後來,家家戶戶都在正月十四吃“糊狀湯”,作為戚繼光抗戰的信物,壹直傳承至今,成為壹種民俗,“石浦十四夜”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象山縣是國家海洋漁業文化生態保護區,石浦鎮是該保護區的核心區域。石浦也是寧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象山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6個,石浦占了三分之壹。(記者:洪斌石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