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樂器之壹,嗩吶其實並不起源於中國,而是從波斯和阿拉伯流傳過來的。Surnā,古波斯語,音譯為嗩吶,在古代也被翻譯成Pinna、Chanai、Surnai等名稱。
嗩吶是三國時期從波斯傳入新疆的。很長壹段時間,嗩吶都是賣斷貨,直到金元時期,嗩吶才逐漸流傳到中原,但還是不太流行。明代開始慢慢流傳,至明末逐漸成為戲曲音樂的必備樂器之壹。但嗩吶藝術真正的繁榮是在清代。
直到20世紀上半葉,嗩吶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樂器之壹。無論是婚喪嫁娶、節日祭祀、歌舞、戲曲表演,都是嗩吶可以用的地方,但在白事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嗩吶工匠在過去地位很高。十裏壩村有壹個很好的嗩吶工匠。這個職業是大家羨慕的,不僅賺錢,還受人尊重。當時嗩吶的技藝是很高的技藝,在民間流傳。工匠的技藝由男傳女,收徒條件極其苛刻。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電子音樂已經普及,民間婚喪嫁娶已經不是嗩吶的天下了。人們邀請了流行歌舞團來村裏表演。在流行歌舞團的沖擊下,嗩吶的市場被無限壓縮,直到現在成了白事的配角。
現在嗩吶工匠的地位可以說是直接從天堂掉到了地獄。這幾年我們在農村推行移風易俗政策,號召大家操辦婚喪嫁娶要簡樸,禁止鋪張浪費,特別是辦白事。不準擺酒席,紮彩棚,打嗩吶,打鼓。
在國家的號召下,他們大多保持壹切從簡。雖然也有人雇傭嗩吶鼓樂,但數量和規模都遠不如以前。在這樣的約束下,嗩吶手藝人的生存空間被無限制地壓縮,他們即將面臨失業的風險。現在的年輕壹代,基本上沒人想學吹嗩吶,嗩吶手藝人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從事這個職業。
但是,嗩吶是我國的傳統技藝。值得更好的繼承和發展。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也有必要為後代保留這些傳統技藝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