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壹個原則: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另外,我小時候生活在城鎮鄉村,所以接受了傳統觀念。我也認為“道德”是世界上人們需要遵守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我相信: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發現自己壹直信奉的觀念和社會上潛在的觀念差距似乎越來越大。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被教導要做壹個有正義感的人
長大後,我發現推定受害者有罪更為普遍。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被教導要善良,愛護小動物。
長大後有人坦承殺貓者只是壹種動物。
小時候被教育要尊重他人,不分性別,地域,興趣愛好。
長大後看到歧視無處不在,但大家都習慣了。
小時候覺得人命最重要,不應該隨意決定壹個人的生死。
長大後,“活該”“好死”“建議槍斃”之類的話不絕於耳。
之前寫過壹篇文章:《大二學生作弊被抓後自殺,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冷漠》。
雖然我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但他也應該尊重每個人的三觀。但能被人接受的“三觀”應該是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
打著“人身自由”的名義,去攻擊別人,去泄憤,這和暴徒有什麽區別?
畢業後的這些年,我見過各種各樣的人。當社會上出現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時,有些人會讓我看不起,對我說:“社會就是這樣,有錢人可以為所欲為;被傷害只能怪自己;高高掛起不關妳的事;騙子被槍斃,狗被槍斃,同性戀被槍斃..."
他們同黨,他們得過且過,他們把自己的三觀強行塞進別人嘴裏,他們認為適應社會只是被世界的陰暗面馴化,甚至希望別人也跟著馴化。
我已經努力蒙蔽自己的雙眼,站在那些人的角度看問題,像他們壹樣面對社會。但是我的迷茫越來越強烈,失去自我的空虛感和試圖麻木的罪惡感都讓我感到痛苦。
我釋懷了,我意識到我沒有錯,那些有良知有赤子之心的人也沒有錯。所謂的疲勞感,不過是我們在努力對抗冷酷殘酷的世界時的壹種正常感覺。
擁有壹顆赤子之心的人,會堅守自己的信仰,純潔、清澈、善良,在被汙染的世界裏留下壹片凈土。他們似乎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們很難像其他人壹樣在職場上有家的感覺。而他們內心的財富是別人很難擁有的,不被外在環境動搖的人,才能找到自己壹直在尋找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