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傳統外貿路線

傳統外貿路線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有:

琥珀、珍珠、水晶、香藥、沈香、安息香、象牙、犀牛角、玳瑁、珊瑚、玉石、孔雀、金銀財寶、犀牛、赤褐色(棉布)、駱駝皮、拼布、珍珠、寶石、鉆石、蛋白石、玻璃、金銀器皿(含銀)

附: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隋,興盛於唐宋,變遷於明清。傳統意義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指從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港、泉州港、寧波港等港口到南海和印度洋的貿易路線。20世紀下半葉,國際學術界常把中國通往東北亞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的貿易路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從商品來看,海上絲綢之路有“陶瓷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白銀之路”、“寶石之路”等不同的名稱。從航線來看,有南洋航線、西部航線、東方航線等不同觀點。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海運航線和貿易規模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產品也有所不同。戰國秦漢時期,位於中國南方的南越有著非常繁榮的海外貿易,南越王墓等考古發掘證明了這壹點。南嶽的出口產品主要是漆器、絲綢、陶器和青銅器。舶來品正如古代文獻中所列,“珠、犀(牛)、玳瑁、果、布之合。”主要通商口岸為番禺(今廣州)、徐聞(今徐聞)。

到了漢代,海外貿易進壹步發展。據《漢書·地理誌》記載,“南張塞,徐聞,合浦舟楫...有從日本來的翻譯家,屬於黃門,申請者都去了海之珠,五彩玻璃,奇石混金……”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東漢時期(尤其是後期)船只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第壹次通過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招商局也到了羅馬。這標誌著真正橫跨亞非歐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隨著漢代養蠶業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壹時期的主要出口產品。

唐宋至明清,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進壹步發展。總的來說,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的商品有四種,包括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包括銅錢),運往中國的主要產品有香料、寶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皿、金銀(包括白銀)、珍禽異獸。中國官方海外貿易在明初鄭和下西洋期間達到頂峰。鄭和以後的明清時期,由於海禁政策的實施,中國的海運業出現了壹定程度的衰落。進入西方大航海時代後,西方殖民者進入東亞貿易圈,中國的海外貿易路線逐漸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法等西方國家蠶食,曾經為東西方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消亡。

  • 上一篇:會計職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 下一篇:傳統文化的奇葩,納西族服飾圖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