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是達斡爾族的壹項傳統體育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最廣泛的特點。相傳是遼代契丹人打弓運動的繼承和延伸。據史料記載,走球運動流行於唐代,與同時代的曲棍球相似。
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描寫宮女表演球類的情景。“在廟前鋪個側樓,還讓宮女們打球,壹半來跪拜,在棚裏得了頭獎。”這種球類運動盛行於遼代契丹人中間,稱為拍子,底部彎曲的球棒稱為月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運動後來在中國其他民族中消失了,只在達斡爾族中保留和發展。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在達裏語中稱為“Bekuotarikebe”,其中“Bekuoku”指的是球桿,由橡木制成,根部彎曲,樹枝筆直。在意大利語中,這種球被稱為“公園柱”,它的大小就像棒球。分為木球、毛球、火球三種,偶爾也用骨球。
木球是橡木根研磨而成的;毛球由動物毛發和動物毛發制成;火球主要用於夜間運動。它是由白樺樹上生長的硬化銀耳制成的。它的殼又硬又空。球上打了幾個洞,就註射到宋明身上。點燃後,煙火不會熄滅。
傳統的達斡爾族曲棍球比賽大多在重大節日、集會或閑暇時在部落或村莊舉行。比賽場地多選在村內平坦的草地或空曠的地方。場地大小沒有統壹規定。場地兩端各有壹個球門,參賽的兩隊人數相等,所以獲勝的壹方是對方進球多的壹方。根據比賽規則,禁止從左側搶球、擊球,不得用棍子打人或拌人,除守門員外,不得用手壓球、用腳踢球。
現代曲棍球起源於19年底的英格蘭,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1957,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組織曲棍球隊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表演。1974年,國家體委經過多次走訪和實地考察,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發現了曲棍球,填補了我國體育運動的空白。
65438-0975,國家體委組織中國曲棍球考察團赴巴基斯坦學習。考察組回國後,國家體委下發了關於在中國開展曲棍球運動的各項準備工作的通知,並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作為開展這項運動的重點地區。
1975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業余曲棍球隊正式成立。隊伍成立後,按照國際規則和現代技術進行嚴格刻苦的訓練,並舉行了第壹次全國比賽。1978至2004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曲棍球隊代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26次獲得全國冠軍,亞軍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