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的中心,現在是石油勘探開發的主戰場,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主要油氣田基地,途經輪南油田、塔河油田和塔中油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在是許多遊客的觀光目的地之壹。
中國西氣東輸工程西起新疆塔裏木盆地輪南氣田,東至上海,全長約4000公裏。
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公路,第壹條公路為輪臺-民豐沙漠公路(1995,566公裏,2014並入國道216),第二條公路為阿拉爾-和田沙漠公路(2007年425公裏)。目前第三條正在建設中,就是從尉犁到且末。預計2021年建成通車,且末至庫爾勒距離將縮短280公裏。
9月29日,1999,歷時四年建成的首條輪臺-民豐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獲得上海大學吉尼斯世界總部頒發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的確,想在流動的沙漠裏修壹條路很難,而且是這麽長的路。我們知道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壹個流動的沙漠。如何把“壹盤散沙”打造成路基?道路建成後如何避免被流沙掩埋?
沙漠公路主體采用“強基薄面”結構施工技術,簡單、快捷、成本低。具體來說就是把沙子推出路基的形狀,然後用土工布包裹固定,再振動壓實。這種路基振動壓實後的抗壓強度超過普通路基,達到國家標準的壹倍半以上。
路修好後,如何防止被流沙掩埋,也就是如何把路兩邊的沙子固定好,讓沙子不隨風移動。
塔裏木沙漠公路建立了以機械固沙為主,集固、阻、運、導、壓於壹體的綜合防護體系。固定,利用新疆豐富的蘆葦桿,經碾壓後成為半剛性、柔性材料,在需要保護的區域鋪成網格狀或帶狀沙障,起到原位固沙的作用;阻力:在離公路稍遠的地方,用蘆葦和尼龍網為材料,編織柵欄,阻擋沙源流向公路;運輸引導:在路線選擇和路基設計中,選擇沙害較輕的路段通過,路基設置為弧形斷面的低路堤,創造良好的運沙環境,使沙子在風的作用下順利穿越路面,不堆積在路面上;壓沙就是把沙子裝在特制的牛皮紙袋裏,壓在沙脊上(因為沙丘的運動很大程度上就是沙丘的運動),有效地防止了沙丘的整體運動。除了機械固沙措施外,還試驗了多種生物方法和化學材料,每種方法都顯示了應用前景。
比如為了抵禦公路兩側的黃沙,在沙漠公路兩側設置綠化帶抽取地下水,每隔2公裏設置壹個澆水增壓站。滴灌技術用於維持植物的存活,常年由護林員管理。由於抽取的地下水含鹽量高,普通植物很難存活,因此研究人員培育了數萬種耐鹽堿植物,並用樹木來保衛沙漠道路。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沿著從山上流下的河流走進塔克拉瑪幹,建造綠洲和城堡,並以此為生。但隨著水系的不斷變化,在沙塵暴的推進下,它沒能堅持下來,撤退了,到處留下壹片廢墟。更多的是被風沙卷走,消失的無影無蹤。
如今,在我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土地上,中國各族人民仍然和睦相處。通過“穩定西部,大力發展東部”的國家能源戰略決策,塔裏木盆地油氣產業發展步伐加快,不斷融入中國不斷發展的經濟潮流。沙漠公路像紐帶壹樣,把曾經的“死亡之海”連接起來,架起了各族人民溝通的橋梁。這片土地壹定會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