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灸法
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燒材料,在體表的穴位上熏灼或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達到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施灸的材料壹般以艾葉為主,其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灸法的種類很多,這裏主要介紹間接灸、懸灸和三伏灸。
1、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即將艾絨捏,緊成圓錐形艾炷,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壹種方法。
2、懸灸
懸灸即用艾條,將其壹端點燃,與穴位或患處保持壹定的距離施灸的壹種方法。如溫和灸,將艾條的壹端點燃,在腧穴或患處,距離皮膚約2~3cm處進行熏烤,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皮膚紅暈為宜。雀啄灸即在施灸時艾條點燃的壹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不固定在壹定的距離,
而是像鳥雀啄食壹樣,壹上壹下施灸。回旋灸則是在施灸時,艾條點燃的壹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壹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動或回旋施灸。
3、三伏灸
三伏天是夏至之後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後第壹庚日。中醫認為利用三伏天發熱氣候,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敷貼以辛溫、走竄、通經的藥物,利用藥物對陽氣的疏通,使人體之陽氣得天陽之助,得以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從而增加身體抗病能力,預防舊病復發。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常用的三伏灸藥物有白芥子、肉桂、細辛、甘遂、生姜汁等,將其制成約1.2×1.2 ×0.5cm餅狀,用膠布固定於相應穴位2~5小時。該科已開展此項目多年,並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施灸時應註意幾點: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不宜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瘢痕;空腹、過飽、過度疲勞不應施灸;體弱患者施灸量不可過大,時間不可過長,刺激量不可過大;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施灸時應防止局部燙傷。
二、拔罐療法
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適用於風濕痹痛、各種神經麻痹,以及壹些急慢性痛癥。拔罐的種類很多,臨床常用玻璃罐閃火法。即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並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
臨床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幾種:
1、留罐拔罐後將罐吸拔留置於施治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取下,此法較常用。
2、走罐又稱推罐。壹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為豐厚的地方,如腰背部、大腿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