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零時正,放“開門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湯圓、年糕、粽子,謂之“頭頭順流,團團圓圓,年年高升。”祭祖、拜墳歲。逢人拱手互道“恭喜發財”。忌用剪刀、掃帚、秤桿、點燈(未昏即眠);忌說“死”、“輸”、“光”等。死了人不報喪,不辦喪事,過初五再料理。席上忌食整條魚,謂之“有頭有尾,吃剩有余。”大嵐壹帶還忌早晨打噴嚏,以為壹歲不鍵;忌白天打破碗盞,若打破,則念“大碗生小碗,明年生小倌”,以討彩解魘。次日開始走親戚,拜年,互贈禮品,給小孩拜歲錢,到正月十八止。建國後,國家規定春節例假三天,興向烈軍屬拜年和饋贈禮品。迷信活動逐漸減少,走親戚、拜墳歲尚存。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十三日至十八日,宗祠掛燈結彩,挨家串戶調車子燈,舞獅子燈,演燈頭戲,十三日為上燈夜,女孩子穿耳裹足。家家團聚吃湯團,謂之“吃元宵”。民國中期開始,此俗逐漸消失。1979年燈節復興。是年,余姚城區“燈展”豐富多彩,泗門鎮舞獅子燈活動轟動附近鄉村。
清明節——緣門插柳,食艾青麥果、艾青團或餃,還食苜蓿(稱“亮眼草子”)。節前節後十余天,宗祠祭祖,家家上墳。城鎮男女青年赴郊外賞春色,遊覽名勝古跡,俗稱“踏青”。建國後,漸興春遊,掃烈士墓。上墳尚存。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名“端陽節”。節前姑娘縫制各式香袋,有雞心形、菱形、粽子形、虎頭形等等,內裝雄黃、樟腦等香料,或掛床前或佩小孩子胸前。門前懸艾株,插菖蒲。中午,食“五黃”(雄黃酒、雄黃豆、黃鱔、黃豆、黃瓜)、花糕、巧粽、茶葉蛋,取酒中雄黃在小孩額上畫“王”字。在後門壁角噴灑雄黃酒,以麥須、艾葉煙熏,以除穢消毒。城區、石堰(今屬慈溪市)壹帶賽龍舟。今僅存吃粽子和茶葉蛋等。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亦名“鬼節”,以素食祭祀祖先,請吃“七月半飯”。七月十三至十八,僧寺辦齋,廟宇演目連戲,調吊、調無常、放焰口,超度冤鬼。此俗今廢。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節前,親朋互贈月餅等禮品。是夜,合家團聚室外吃月餅、水果賞月,有的還備酒菜酌飲。70年代中期始興集體賞月。今舊俗復興。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登高,食花糕。農村裹粽子,山區則食“山芋艿燴雞娘”。此俗今罕見。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俗稱“三十年夜”、“過年”。舊時,農歷十二月二十至三十,稱日為夜,俗稱“二十夜、廿壹夜、廿三夜……三十夜(月小,廿九稱三十年夜)”。廿三夜送竈君上天,此日前要“撣塵”(今稱大掃除)。“廿三夜”晚飯前於竈龕前設供祭竈君,撕下竈君像朝天焚燒,稱送竈君上天,至除夕換上竈君新像。此俗建國後漸廢除,但大掃除壹直堅持。廿三夜前後,做年糕,辦年貨,準備菜肴過年。“三十年夜”,設影堂祭祖,剪貼春聯和元寶、雙喜字,家家戶戶布置壹新。傍晚分歲,吃年夜飯,家家團聚,因故未到者,虛蛇壹盅壹筷,以示“團圓”。後長輩向晚輩分“壓歲錢”。是夜,火燭高照,放鞭炮,合家團聚歡娛,稱之“守歲”。建國後,此俗尚存,但迷信活動逐漸減少,春聯亦推陳出新。80年代復興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