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佛教與儒學本質的異同及其現代意義

佛教與儒學本質的異同及其現代意義

佛教與儒學本質的異同及其現代意義

異同?儒家是社會學,佛教是哲學。儒家思想誕生於中國,佛教誕生於古印度。儒家會入世,佛教會誕生。

佛教認為不僅人是平等的,甚至連人和動物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人無權傷害或殺害動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動物的命運也是息息相關的,這顯然與儒家倫理有很大的不同。儒家雖然也講“仁者愛人”、“推己及人”,但畢竟範圍有限。戀愛的對象只能是人,不能是其他動物,而且主要指的是親人或與自己有關系的人,而與自己無關的人或陌生人會大打折扣。佛教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進壹步提出了兼愛的思想,即“同體無大慈大悲”。善是給壹切眾生幸福,悲是連根拔起他們的苦難。這種慈悲是沒有前提和條件的。

佛教的倫理道德規範是建立在超然智慧的基礎上的,所有的佛教戒律都必須以智慧為指導。佛教的慈悲與壹般的世界善行並不完全相同。可以說,佛教不僅要我們做壹個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人,更要我們做壹個善良慈悲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如何成為壹個智慧的人。慈悲和智慧缺壹不可。如果壹個人只有慈悲而缺乏智慧,就像壹個人只有腳沒有眼睛壹樣,結果可想而知。心地善良的他很可能會做出令人失望的事情。比如布施,是佛教提倡的壹種美德。但是,如果壹個人太執著於自己給予的金錢和對象,總是念念不忘,這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是壹種沒有智慧的付出。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和痛苦。

從智慧超脫的角度來看,儒家的倫理思想顯然不能與佛教相提並論。無論是內在的修身,還是外在的自律,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都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擺脫不了名利的糾纏。即使是“舍身取義”、“精忠報國”這種表面上看似悲壯的英雄壯舉,最終也離不開某種特殊的目的和名利,是為了某樣東西而做的。

佛教超越儒家倫理道德境界的突出表現就是佛教的涅槃思想。涅槃是所有佛教徒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和解脫境界,意味著徹底消除人生痛苦,徹底消除煩惱和妄想。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佛教所說的涅槃境界,並不是指超越現實世界的美好世界,更不是佛教為了吸引人而刻意構思的想象世界,而是根據佛教理論,每個人最終都能親身體驗到的真實境界,也就是說,涅槃是可以在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實現的。佛性不在現實世界之外,能體現生死涅槃。針對這壹思想,道生提出了著名的“頓悟”理論。這壹點在後來的禪宗中得到進壹步發展,其思想極其深刻,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不能絕對對立。在禪宗的開悟中,萬物和諧自然,心與物、短暫與永恒、有限與無限不再矛盾,而是完美統壹。

當然,儒家也有自己的理想境界,但畢竟不是宗教,不能從根本上取代宗教。它只能是壹種高級的世俗論,所以不具有超越性。儒家倫理並不能完全解決人生的困惑和人間的苦難,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儒家倫理的局限性尤為突出。

  • 上一篇:傳統糕點包裝研究報告範文
  • 下一篇:85式太極拳趙幼斌全部分解動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