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壹次年夜飯、壹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
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壹個表現。
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壹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 *** 中覺醒。
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麽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壹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沈澱和積聚,每壹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壹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
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
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壹個中國人,每壹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
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壹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註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
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壹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壹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壹個傳說每壹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望采納,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