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2. 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壹特定時期內,在某壹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壹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需求側改革:
1. 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 需求側:需求是在壹定的時期,在壹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擴展資料:
具體內容:
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壹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壹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壹。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壹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