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四年(191年前),廢除了攜書法,進壹步促進了各種學派的復興。陰陽、儒、墨、明、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主張政治上無為,經濟上輕奢賦稅。在思想上,黃老的主張清靜主義和刑名學的理論受到重視。
漢武帝即位後,進壹步加強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專制集權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主義的黃老思想已經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相沖突。但儒家的春秋大壹統思想、仁政倫理思想顯然適應了武帝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於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主導地位。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繼位後,宰相魏婉說:“妳若賢德,或妳是統治沈、商、韓非、蘇秦、張儀,則天下大亂。”得到武帝的同意。
邱和宰相田粉還推薦儒生王藏為博士,趙紈為古文士,贊美儒家,痛斥道家,鼓勵武帝進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要與竇太後對話。竇太後對此不滿。建元二年,王臧、趙紈被革職,太尉、丞相也被革職。
建元六年,竇太後駕崩,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把全國各地的賢良、方正作家召集到長安,親自過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的統壹是“天地之恒驗,古今之交”。現在老師各不相同,人各不同,百家之言目的不同,導致執政意識形態不壹致,法制多變,百家無所適從。
他建議:“不在六藝之科的人,孔子,沒有別的辦法,就不要上進。”
董仲舒適應政治統壹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
儒家思想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意識形態,而道家等學派則被政治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