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出門賞月,點燈放火,賞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歡度佳節,都是享受。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燃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樓臺如懸月。”
到了宋代,對元宵節更加重視,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持續了五天,花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在明代,元宵節將持續10天,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代雖然只有三天的賞燈時間,但賞燈活動規模之大,盛況空前。除了燒燈籠,還放煙花來娛樂。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帶餡的。餡有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料等。,吃的時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們稱這種食物為“漂浮的紫苑”,後來他們稱之為“湯團”或“湯圓”。這些名字“團圓”音相近,意為團圓,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幸福,人們也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壹頓美味的牛排,晚上去阿姨家吃湯圓,裏面有黑芝麻,豆沙,果仁,看得我眼花繚亂。我隨便拿起壹個,嚼了嚼。滿嘴的豆沙飄散出來,散發出迷人的香味,我忍不住壹口接壹口,弄得滿嘴都是香味。
晚飯後,我們和姑姑壹家去南湖廣場看煙花。壹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許多警察叔叔在維持秩序。路上沒有汽車。人們把馬路當人行道,人群慢慢流向南湖廣場。當我們走近廣場時,哇!那裏已經很擠了,看來我們只能擠進去了。八點鐘,煙花開始燃放。煙火在空中升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炸。它們有的像有節奏跳舞的流星,有的像閃閃發光的金戒指,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滿天的星星...剎那間,又是壹聲巨響,天空中爆出壹朵煙花,放出耀眼的色彩。在場的人隨著煙花的綻放而轟動,夜空被裝扮得五彩繽紛。
這是我的經驗,妳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