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初年,元宵節完全形成。唐朝盛世,元宵節非常繁榮。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城鎮和鄉村,到處都掛著燈籠,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籠、燈籠樹、燈柱等。滿城都是火樹銀花,好不熱鬧。
宋代元宵節的發展豐富多彩。元宵節持續五天,燈籠種類繁多,逛燈籠市場是壹件非常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千樹開,繁星如雨”,意思是宋代元宵節有無數燈籠和煙花如雨。與此同時,燈籠上的謎語也應運而生,即把各種謎語寫在紙上,貼在燈籠上,猜對的人可以得到壹份小小的獎勵。從此,這種寓教於樂的活動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流傳甚廣。
明清時期,元宵節通常被民眾視為春節的結束,活動日益多樣化:吃湯圓、觀燈、娛遊行是元宵節的三大主軸。遊行分為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亭子升降機和其他傳統藝術表演。煙花是元宵節的高潮。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玩龍燈、玩獅子、踩高蹺、踩高蹺、打太平鼓等習俗至今仍為許多中國人所喜愛,甚至吸引了許多外國友人。
元宵節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壹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超其他節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壹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傳統社會,元宵節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是不允許出去自由活動的,但是節假日可以壹起出去玩。元宵花燈只是壹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給自己找對象。在元宵節期間,這也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愛人見面的時候。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地道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