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元旦期間人們會與家人團聚家中,與親朋好友互發新年祝福短信等。“穿新衣,貼春聯,拿著壓歲錢買爆竹。”元旦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壹。元旦的年味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元旦的習俗:? 壹、喝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壹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
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壹《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壹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
飲椒柏酒在民間壹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二、貼 春 聯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壹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
其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為揮春,有別於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為了表示新的壹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
貼春聯是我國傳統年俗、這寄托了我國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不僅為新的壹年寄予新等待、更希望可以因而迎來好運氣、新春伊始、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壹新、辭舊迎新嘛!
我國幹什麽事都要講究吉利、作為百節之首的新年、它的到來標誌著新壹年的開始、壹些吉利的習俗宜忌在這段時刻裏、顯得分外珍貴、看似簡略的貼春聯、在時刻上也是有講究的、依照各地習俗的不同、過年貼對聯的時刻也稍有差異、
首要、春聯不宜貼的太早!古人認為、春聯貼的太早、這叫“匆忙星早落”、匆忙星又名啟明星、因啟明星天快亮才出、出後不久、便慌匆忙忙地沒有了、也將預示早貼春聯的家庭會壹年白忙、什麽都留不住、其次、春聯不宜貼的太晚!白叟說“壹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假定連貼春都遲到、那麽這家人來年就沒什麽盼望了、就像黃昏時分出現的昏星相同、天都要黑了、再亮也只不過是壹天的尾巴。
三、放 爆 竹元旦放鞭炮寓意有兩種說法:
(1)說法之壹:
元旦放鞭炮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根據傳統的民間傳說,據說元旦放鞭炮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是古時候壹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
(1)說法之二:
古代的元旦即新年,在民國時期,元旦才變成陽歷的1月1日,而過年稱呼為春節,元旦放鞭炮可以創造壹種喜慶氛圍,放完鞭炮滿地的紅色代表喜慶、幸福、吉祥。因此,在這個壹個喜慶的節日,我們都會放鞭炮慶祝。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沈澱凝聚的過程。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元旦本身的含義發生了改變。但它依舊發揮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