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的王老漢,這幾天壹直在自己的5畝麥田裏轉悠。望著綠色的麥田,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壹些年輕人來到這個城市,說他們想推廣壹些保護性耕作。收割小麥時只割麥穗,收割玉米時只斷棒子,玉米稈和小麥稈都留在地裏爛掉;次年春,土地不翻,也不打。如果土壤變松了,種子就會被播種。也有人說這樣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給土地施肥,增加產量,保護環境。人們聽著問候,讓他們去做。然而,在麥田裏幹了壹輩子的王老漢卻不信這個“邪”。“咋哩,稻草不割,土地不翻,還能增產?鬧!”
今年,王老漢非常熱衷於幫助麥田。土地翻得深,種子選得準,別人砸壹次,他砸兩次;有人澆壹次,他就澆兩次。今年王老漢的小麥長勢真好,平均畝產164斤。
王老漢得意極了,跑到實行免耕法的農戶家問:“為什麽!208.6公斤?!"當科技人員告訴他“這是科學種田”時,王老漢接過來:“講科學真有用。”如今,王老漢的5畝麥田全部采用免耕法。他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這裏都用免耕法,既節水,又節約成本,還增產。這個方法很有用。”從無耕到刀耕火種,從畜力耕作到傳統機械,農業耕作技術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革。通過幹預自然,人類帶來了農業生產的飛躍。但由於人類隨意改變了土地的原始狀態,嚴重破壞了對地面的保護,導致土壤風蝕水蝕加劇,使土壤失去了活力。耕作強度越大,土壤偏離自然狀態越遠,自然本身的保護和營養恢復功能喪失得越多。近幾十年來,中國的機械化耕作活動得到加強,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但留下的苦果是河流泛濫,沙塵暴肆虐,土壤退化,經營成本增加。保護性耕作又稱免耕法,是在保留地表覆蓋的前提下,通過取消犁鏵翻耕和免耕播種,以保持土壤自我保護和創造功能,從簡單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和農業生產協調發展的革命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