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中華民族傳統家具之壹。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面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故中國民間雅稱八仙桌。
幾案類家具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有虞氏的時代,當時稱為俎,多用於祭祀,案的名稱在周代後期才出現,宋高承選《事物紀原》載:“有虞三代有俎而無案,戰國始有其稱。”桌子的名稱在五代時方才產生。明清盛行,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幾乎家家都可以尋到八仙桌的影子,甚至成為很多家庭中唯壹的大型家具。
結構
編輯
八仙桌
從結構和用途上講八仙桌的流行存在著很大的必然性。普遍認為在大型家具中八仙桌的結構最簡單,用料最經濟,也是最實用的家具。其使用方便,形態方正,結體牢固。親切、平和又不失大氣,有極強的安定感,這也使得八仙桌成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無論廳堂裝飾的典雅還是簡單,甚至粗糙,只要空間不是特別逼仄,擺上壹張八仙桌,兩側放兩把椅子,就會產生非常穩定的感覺,如壹位大儒,穩定平和。
由於八仙桌的桌面比較大,數百年方可成才的珍貴硬木都很難出得如此完整,沒有瑕疵的大料,所以除柴木外很少有整塊料做成的桌面。
名字起源
編輯
八仙桌在用於吃飯飲酒是可以圍坐八個人,故名八仙桌。
特點
編輯
到了明代,八仙桌的造型已基本完善,分為有束腰與無束腰兩種形式,有束腰的工藝是,在桌面下部有壹圈是收縮進去的,而無束腰的即四腿直接連著桌面。至清代時,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帶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彎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龍、浮雕吉祥圖案等裝飾性的部件,美觀性很強,做工很精巧。
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壹件家具僅三個部件:腿、邊、牙板。桌面邊長壹般要求在0.9米以上,桌面邊抹都做得較寬,攢框打槽,以木板做面心板,面心板通常為兩拼,(在湖南湘潭壹帶,面心板壹般為三塊),桌面心後面裝托帶,以增大桌面的牢固度及承重度,也有用瓷板、癭木、雲石作桌面的。
每逢正月初九,石獅人素有“拜天公”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擺放這樣的壹張“八仙桌”,桌子上擺滿各式供品,非常豐盛。此外,農歷七月初七或者家有喜事時,石獅人家中也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通過親子手工,再現家鄉風俗,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這是壹種值得提倡的方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