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機會均等原則。機會均等的原則是確保每個社會成員作為壹個整體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社會要想建立壹個開放的社會體系,那些非常有利於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機會就應該平等分享。要實現的公平與平等包括:教育公平、就業機會公平和晉升機會平等。
平等機會的原則要求放棄預先賦予的因素,如特權和地位等級。只有摒棄這些不公平因素的影響,才能保證每個社會成員都能有平等競爭的條件,得到公平的對待,從而擴大自由創造的空間。但現實中,絕對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從社會成員個體差異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損害正義和享受機會的保障原則,差別機會的存在有助於激發社會集體的活力,滿足不同社會階層成員的利益,在不斷的追求中推動社會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
第三,效率效果原則。公平和效率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要實現的公平是基於效率的公平,是效率公平。在社會資源的形成過程中。追求效率是壹種自然屬性,對社會往往有兩種作用:壹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高效地為社會創造財富,極大地滿足社會成員的物質文化需求。第二,市場經濟對收入平等的排斥是壹種自發行為。如果不自覺調控,壹定會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反過來會制約和破壞效率效應。因此,在分配社會資源時,必須與勞動的質量和數量以及社會成員投入的生產要素相聯系,使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其對社會的貢獻相聯系,實現效率效應。只有這樣,才能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
第四,社會調節原則。社會調整的原則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對壹次分配後的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使社會成員不斷得到發展帶來的利益,進而社會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中國正處於機遇和風險並存的關鍵時期。為了規避社會風險,有效處理社會問題,實現社會的安全運行。我們必須做好兩件事。第壹,從相對宏觀的角度,要建立合理公正的社會分配結構。其次,從相對微觀的角度來看,要實現有序的社會狀態,需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各種暢通的民意表達機制,並使之制度化、經常化,及時實現政府職能從經濟型向公共服務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