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顯人們的美德,在於更新人們德精神風貌,在於引導人們專註於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專註之後才能有確定的目標,目標確定之後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之後才能神思安和,神思安和之後才能潛心思考,潛心思考之後學問道德才能臻於極致。凡物都有本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終結,知道先做什麽,後做什麽,就比較接近於大學之道了。
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ya)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君子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小人在平時,常做壹些不良的舉動,可以說無所不為。當他們見到有道德的君子時,卻又裝模作樣,把不良的行為掩藏起來,而極力做出善良的樣子。其實別人看妳的為人,如同看到妳的五臟六腑壹樣,那麽,做種種的掩飾又有什麽用呢?這就是說,內心誠懇就壹定會表現在行動上。所以,君子必須謹慎地對待獨處。
溫馨點擊:
這裏所說的“大學”是相對於“小學”而言。古代兒童八歲入小學,學六藝,如語言文字、灑掃應對禮節、音樂、射箭、記數等基本技能。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經義、文章和修身養性知識。這段文字點明了“大學”的宗旨,要求“大學”者要確立目標,沈下心來,循序漸進,最終才會學有所成。
“慎獨”,就是要求人們的德性修養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是時時刻刻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選自《中庸》,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