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聽到的相聲作品應該是馬季先生的《海燕》、《友誼頌》等段子,記憶不是很深刻了,內容也很模糊了,那時候正值“文革”期間,沒有多少好的相聲作品,水平低,作品少,其實更主要的是,那時年齡還很小,欣賞水平也極其有限,不過是聽個熱鬧。單調的文化生活以及極端匱乏的文藝藝術形式,相聲以其詼諧幽默的獨特特征,征服了觀眾,也吸引了我,喜歡聽相聲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並從此逐漸成為壹個“相聲迷”。
相聲是壹門傳統藝術,講究門派,從小拜師學藝,從相聲藝術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七八代之多的傳承,從最早的張三祿、朱紹文等說起到張壽臣、馬三立大師已經是第五六代了之多了。我非常喜歡馬三立大師的段子,老人家的單口對口相聲可以說是相聲史的絕品《逗妳玩》《買猴兒》《十點鐘開始》《講衛生》可以說是百聽不厭,算得上相聲不朽之作。馬三立先生的兒子馬誌明也有《糾紛》《夜來麻將聲》《大保鏢》等壹些著名段子。
除了單口,對口相聲之外,三人以上相聲叫群口相聲。群口相聲段子近期作品應以馬季趙炎劉偉馮鞏等和說的《勢利眼》、《訓徒》、《五官爭功》,《以訛傳訛》具有代表性。
相聲藝術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講究是說學逗唱
“說”也就是相聲術語中的柳活兒,講究是大段的“灌口”,需要演員口齒伶俐,記憶力好,不打磕,不頓嘴,無論觀眾坐在哪個角落,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送到觀眾的耳朵裏。馬季的《地理圖》以及許多演員的基本功《報菜名》都有大段的柳活兒灌口。
“學”指的是學蟲飛鳥叫,學方言,學大鼓,學評書,學京劇等其它藝術門類。講究是學的要不僅形似而且神像。
“逗”就是相聲術語裏的“包袱”,相聲演員演出,要有把握節奏的技術,什麽時候讓觀眾發笑,怎麽控制住園子裏的場面,靠得是就甩“包袱”。甩“包袱”也就是抖笑料,聽相聲,演員要想辦法把觀眾逗笑,觀眾不笑,不能稱其為相聲,最起碼不是好的相聲作品。
“唱”也是相聲藝術的壹門功課,指的是唱“太平歌詞”,這是相聲的本功。其它的唱都是學唱。作者聽過的太平歌詞唱段,唱腔婉轉纏綿,韻調獨特,雖說不上優雅,但不失風趣,絕非低俗,唱好了需要功底,能唱尤其是能唱好的演員不是很多。
聽相聲是我多年的愛好,說了壹些聽相聲的感受和經歷,所說的內容對於相聲專業人員來說是班門弄斧,但卻道出了壹個相聲愛好者的壹些心聲。期待著我國相聲藝術如同文藝百花中的壹朵奇葩,開放的更加絢麗多彩。更主要的是,滿足我這個“相聲迷”過足聽相聲的這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