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大學生適應能力的現狀,為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提供幫助。方法:選取蘇州大學新校區在校大學生494名,采用魯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總體適應水平在性別、籍貫、家庭結構維度上無統計學差異,但在學生幹部和不同年級維度上有統計學差異。在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對環境的總體認可度和身心癥狀六個維度上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而在自理適應性上無顯著差異。
結論:學生幹部和高年級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適應性。他們在學習適應能力、人際適應能力、角色適應能力、職業選擇適應能力、對環境的整體認知和身心癥狀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問卷
首先,提問
1,適應性的解釋
許多學者對適應性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例如,黃希庭認為適應性是指個體能夠有效地應對和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包括個人獨立生活,維持自己的生活,滿足個人和社會提出的文化要求。鄭日昌認為,適應性是心理適應的能力,即個體在與周圍環境和周圍人交往的過程中,以壹定的行為主動地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以獲得平衡的心理能力。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徐峰將適應性定義為“個體為完成某種社會生活適應過程而形成相應的心理-行為模式的能力”(陸,2003)。
“適應性”的概念定義為個體主動調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環境條件的要求,努力改變環境條件,使自己獲得更好發展的能力。本文所說的適應性主要是指社會適應性。
2.適應性研究的意義。
青年時期是個體逐漸從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年社會的關鍵時期。它在個人生活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進入大學是青年時期的重要轉折點,個體經歷與環境關系的變化必然會給個體帶來壓力和挑戰。”個體對這壹轉折點的適應以及在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不僅會直接影響其當前的身心發展,而且會對其成年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對社會未來的發展也具有潛在的重要價值。因此,大學生的適應性已經成為壹個備受關註的重要研究課題。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教育市場化、人才市場化的趨勢也在增強。而且近十年來,我國高校壹直在快速擴張,大學生群體日益壯大的優勢已經不具備。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和就業壓力,大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個人就業成功、就業後發展和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現狀
國內關於大學生適應性的研究主要有:鄧百祥(1997)從認知偏差、興趣缺失、外界壓力等方面分析討論了前尖子生進入大學後的角色置換和適應困難問題;
/鏈接?URL = rbhljrr 9 z 8 ywm 66 _ tllv r5 zrbhqojjgn 5 ytruumnf 7n 3 IAP fw 56 vqdiz y0 ijgnk-rab vz-1j 8 aqlbmchwpzdjghuwhoeehc _ uqrk 2 byzj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