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華夏先民發明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據《拾遺》記載:周昭王時有人把雌雄丹鵲各10只獻給昭王。夏季來臨,人們把丹鵲蛻掉的羽毛做成扇子,時人稱之為“條融”或“灰影”。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羽毛扇。古時,扇子通常用作統治者的禮儀工具,以備出巡時為君王貴族蔽日防塵,同時作為皇權的象征。而將扇子用作扇風納涼,則始於漢代,當時的史書中有“以龍致雨,以扇逐暑”之說。
隨著扇子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文化也逐漸形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扇詩。漢武帝時,宮廷女詩人班婕妤在《怨歌行》壹詩中寫道:“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唐代杜牧在《秋夕》壹詩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扇文化的另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扇謎,民間的扇謎膾炙人口,俯拾皆是。“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等待梧桐落葉時,主人送我入冷宮。”此謎生動地說明了扇子的作用和特征。“打開半個月亮,收起兜裏可裝;來時石榴含苞,去時菊花開放。”“有朵花,不常開,半截紙,半截柴;三冬它在櫃中放,盛夏無風身上帶。”這兩則謎語的謎底都是折扇。
扇子詩
年代:宋 作者:李石 體裁: 類別:
鼻中出入壹毫端,不論春溫與夏寒。
十二時間無別法,只將心事轉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