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關於溫州的民風民俗作文

關於溫州的民風民俗作文

溫州的民風民俗

撣新:壹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竈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準備幹幹凈凈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歷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生運動。

吃分歲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壹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壹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壹個菜壹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後壹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征“發財進寶”。

打開門炮、關門炮:大年初壹淩晨,家家戶戶第壹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壹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壹般是先放小鞭炮壹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壹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麽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壹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壹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如雲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壹不走親戚。拜年時間壹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壹般親戚家裏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壹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壹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壹個,還在送來送去。

  • 上一篇:今日頭條自媒體如何賺錢?
  • 下一篇:印度菜代表菜都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