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妹妹著大門上浪呀三浪,心兒呀跳著慌,想看我的尕妹妹桃花樣呀,妹妹山丹紅花開呀;聽說我著尕妹妹病哈了啊,阿哥哈別急壞,盛上些冰糖著看妳來呀,妹妹山丹紅花開呀;開不開著個山丹花連根兒拿,送給我著旮妹妹著兩百斤半,我把妳哈心疼著我把妳哈愛呀,妹妹山丹紅花開呀,壹天三趟著看妳來呀
另外 介紹壹下花兒吧!
花兒又名少年。花兒是產生並流行於甘、寧、青、新等地區的壹種山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花兒發源於臨夏,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加之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六盤山花兒就是其中的壹種。回族群眾喜愛花兒,是花兒的創造者、演唱者、繼承者和傳播者。花兒是心頭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見回族對花兒的喜愛程度。流行於固原地區的花兒主要有兩類:河州花兒和山花兒(俗稱幹花兒)。河州花兒委婉動聽,基本調式和旋律有數十種,變體甚多。形式上有慢調和快調。慢調多為4/4或6/8拍,唱起來高亢、悠長,曲首曲間和句間多用襯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調進,高音區多用假聲。快調多為2/4或3/8拍,相對緊湊短小。河州花兒多為五聲微調,在文學上自成體系。壹般每首詞由四句組成,前兩句常用比興,後兩句切題。字數上單雙交錯,奇偶相間,不像壹般民歌那麽規整,故更加自由暢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兒。山花兒在旋律上起伏較小,較多地應用五聲羽調和角調,襯詞襯句使用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學上除具有河州花兒的壹些特征外,還派生出壹些變體,有時也采用信天遊或壹般民謠體。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問答式。曲目無令之稱,屬抒情短歌。花兒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不僅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而且有豐富的文學內容。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演出。雖然大部分花兒的內容與愛情有關,但在歌頌純真的愛和控訴封建禮教及社會醜惡現象給戀人造成生死苦難的同時,深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語言樸實、鮮明,比興借喻優美,有比較高的文學欣賞和研究價值。20世紀80年代,花兒的演唱形式已發展到花兒歌舞劇。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最美的花兒是用三江最純凈的源頭之水澆灌的聖潔之花。居住在這裏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說,人人都有壹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農民唱起“花兒”,村裏的張秀花、王富貴們就會淚水漣漣。花兒對青海人來說象每天的飲食壹樣普通。
青海“花兒”曲調同樣極為豐富,據統計,河湟地區有上百種。不同的曲調有著不同的“令”。按流行地區分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寧令”等;按照演唱民族劃分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東鄉令”等;按照花兒的襯詞又分為“白牡丹令”、“尕馬爾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兒令”、“溜溜兒山令”、“楊柳兒姐令”“水紅花令”、“咿呀咿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