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第壹長城。它比魏長城(公元前361年)、趙長城(公元前333年)、燕長城(公元前311年)、楚長城(約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292年)和秦長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都要早100年以上,比歐洲人在上修建的79公裏長的雅典屏障護堤還要早..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稱霸世界的產物。花了幾百年才成為長城。春秋中後期,為了防晉國和魯國,齊國首先修建了齊長城西段。戰國初,齊國強盛,魯國衰落,楚越乘虛而入,齊國被迫修建了齊長城東段。戰國中期,滅楚(公元前335年)後,幾乎直抵齊國疆域,迫使齊國在太乙山地區修築齊長城中段,以山代城,險象環生。從那以後,整個齊長城被徹底修復了。
當年“齊長城探險隊”用了壹年多的時間(1996,19到1997,10,21),測得齊長城的確切總長度為643.89公裏,約為65438+。其中,站點占總長度的64.3%。
齊長城蜿蜒越過1518山峰,途經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等65430。
齊長城起於濟南市長清縣孝裏鎮廣利村東北500米的嶺子頭。位於東經116度34.5分,北緯36度21.6分。其目的地在青島市黃島區東部夾河村東北,位於東經120度11分,北緯35度。
已發現三條與齊長城主線平行的復線:壹條是西段大石關復線,西起長清馬山南端蓮花山,沿長清與肥城分界線向東,直至三岔溝與主線匯合,長9900米;其次,西起王璐山以北的729高地,經青石關、堡頂、石馬、北博山、邀兔崖、袁泉,到達博山與淄川交界處的城子村,全長31.700米。三是大關復線,位於臨朐和安丘。西起臨朐、沂水分界處的博根推南山,經曹珊亭、太平山、青石胡同、丁成山、堯堯山、臥牛城山,到達沂水、莒縣交界處的三嶺子山,全長63890米。
齊長城主線(主體)工程矗立在太乙山地區的分水嶺上,在斷層切割的斷塊高度上起伏。由於大多建在人跡罕至的山峰間,現存遺址盡管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占總長度的64.3%,長清、肥城、章丘、沂水、安丘、膠南等地的長城遺址占80%以上。除了風雨侵蝕和秦始皇下令拆除部分城墻和關隘防止再次分裂外,齊長城的破壞大多發生在近代:壹是重建和處理戰事;二是建國後搞“大寨田”、國防工程、築路、采礦;三是開發山區,建設新村,牧民拆掉圍墻柵欄,村民搬石頭抓蠍子挖藥。
長城是中外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防線之壹,是國內外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遺址。齊國的長城可以和萬裏長城相提並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標誌之壹,是東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它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