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分為上、下、上、下,右手中指1,鼓聲5,左手拇指5,第二拇指6,右手小指6,無名指7,右手第二拇指2,左手無名指3,中指4,嗩吶所有孔都按下為5。
嗩吶,別名迪迪,俗名小號。是我國的壹種民族管樂器,也是我國廣為流傳的壹種民間樂器。
嗩吶由波斯人發明,音色明亮,音量大。管子由木頭制成,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有銅喇叭口(稱為碗),故俗稱喇叭。在臺灣省叫倡導,在廣東也叫“八音”。
嗩吶發音響亮,曾用於民間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伴奏。經過不斷的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成為壹種獨特的獨奏樂器,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歌劇、歌舞伴奏。
1.基本結構
嗩吶由哨、氣簽、侵、桿、碗五部分組成。木制錐形管上有八個孔(前七個,後壹個),管的上端裝有壹根細銅管,銅管上套有壹個雙彈簧的簧片哨,木制管的上端裝有壹個銅制的碗形揚聲器。
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聲與鼓聲的過響相同,第八孔聲與第壹孔聲的過響相同。公元65438年至0993年,著名管樂家郭雅誌先生發明了嗩吶的“活芯”裝置,使傳統嗩吶奏出半音階和十二音體系,豐富了嗩吶的表現力。
2.調諧方法
在嗩吶的傳統調律方法中,是以所用的樂器為基礎的。不論木管的大小或粗細,把所有音孔(即管音)都壓上,就叫“此調”。這是所有吹嗩吶的同誌都熟悉的壹個基本曲子名。因為是初學者必備的音,所以在民間藝人的術語中稱為“本學”。
這種“本調”的命名,是各地通用的叫法。以“七寸”小嗩吶為例,其“基音”音高相當於鍵盤樂器的中央“C”,即“1”。其規模排列為“1 2 5 4 5 6 7 1 2”。然後以此音階的七個音作為“CDEFGAB”的音名,得到“1=e,1=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