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農村小學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小學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現狀之壹:教孩子的方法有偏差。經過對家長心態和行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難發現,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壹)“雄心勃勃”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農村。因為歷史的原因,父母往往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以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對孩子的“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具體表現在:

第壹,關註分數。孩子不好好學習,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孩子的作業成績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對優秀學生進行“學習”和“獎勵”,已經成為很多家長鼓勵孩子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第壹,成績第壹”是他們唯壹的目標。結果,父母代替孩子安排了家務。第壹,他們心疼孩子,拒絕過早地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二是怕影響學習,孩子不屑做“雜事”。如果孩子考了個好成績,那就是家裏的“晴天”;如果孩子考試不及格,父母會幾天不笑。

第二,願意投資。很多家長為孩子請“家教”,買“參考書”,或者親自輔導,心甘情願地吃苦,目的只有壹個——壹切為了孩子,壹切為了學習,壹切為了分數。除了告訴孩子學好學校的功課,還要求他們在課余時間參加作文班、書法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在父母眼裏,這完全是壹種“責任”。

(2)“順其自然”型。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後,家長出於自身價值觀而采取的壹種教育方式。不可否認,有些家長理性地采用這種教育方式,是因為他們懂得遵循教育規律。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忙得顧不上,或者因為自身的局限而放棄。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代孕父母’現象比較普遍。很多父母工作繁忙,外出打工,讓位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管理。所以,長輩的晚年生活,是以子女為“重心”、“中心”、“軸心”的。“吃什麽”、“穿什麽”、“用什麽”總是牽動著長輩的心。長輩的“特別疼愛”,讓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於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很多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都是在長輩無微不至的照顧中養成的。

第二,“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長成才。但是,強大的“希望”與教育的“方法”差距太大了。在家長眼裏,孩子變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說服不了家裏的壹個“寶寶”,去找老師“訴苦”“訴苦”。家長常常感嘆教育在孩子面前“難以啟齒”、“傷腦筋”。

  • 上一篇:壹篇五六句關於英國童話的短文
  • 下一篇:攤派的同義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