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穩定經濟的政策考慮上,基思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背景提出了兩個政策主張。面對1929-1933的危機,基思主張依靠國家幹預來刺激有效需求,保證全社會充分就業的實現。戰後英國政府公布的就業白皮書(1945)和美國的就業法案(1946)都體現了基思的思想。另壹方面,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國家的經濟轉入戰時經濟的軌道。這時候他們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不是供給過剩,而是供給不足,不是蕭條,而是通貨膨脹,不是失業,而是勞動力不足。這樣,在政府可以用刺激總需求的手段來減少失業人數之前,經濟政策的重點就變成了如何抑制總需求來防止通貨膨脹。為了防止通貨膨脹,二戰爆發後不久,凱恩斯提出要抑制戰時消費需求,增加儲蓄。
從上面可以看出,凱恩斯經濟穩定政策主張的特點是:強調在經濟蕭條時期采取擴張性的宏觀政策?但當經濟過度膨脹時,就采取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後來的西方經濟學家將基思的國家幹預政策稱為“逆經濟趨勢”和“自由裁量使用”的宏觀經濟政策。
基思宏觀經濟政策主張的第二個特點是強調財政政策在穩定經濟中的作用。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關鍵是國家擁有越來越大的預算。基思認為,要使財政政策發揮穩定經濟的作用,就必須打破第壹次經濟危機前普遍接受的財政預算年度平衡原則。但是,基思等人認為,這種年度平衡預算財政會加劇經濟波動的嚴重性。因為,在經濟衰退時,稅收必然會隨著收入的減少而減少。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開支或提高稅率,衰退才會加深;當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開支或降低稅率,才會加劇通貨膨脹。凱斯勒在打破平衡預算財政原則的同時,提出了功能財政的思想,即財政政策的責任是保證經濟和社會處於持續增長和充分就業的狀態,而不出現通貨膨脹。因此,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實行赤字預算;當通貨膨脹發生時,政府預算應該有平衡。因此,這種非均衡的功能財政在目標和政策手段上具有最大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