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肩負著歷史重任,對培養和發展中學生素質意義重大。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學生數學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張奠宙教授《數學素質教育設計》(草案)中的壹個界定:即從數學知識觀念、創造能力、思維品質、科學語言等四個層次進行分析研究;朱成傑教授《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研究導論》指出數學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科學文化、心理健康和勞動技能素質等四個方面。
我國傳統提法:基本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應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有人建議應增加壹項“建立數學模型能力”。
美國數學課程標準認為, 數學教育的目標應是具有以下五點數學素質:
①懂得數學價值;
②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信心;
③有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④學會數學交流;
⑤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更通俗地說,數學素養就是數學家的壹種職業習慣,“三句話不離本行”,我們希望把我們的專業搞得更好,更精密更嚴格,有這種優秀的職業習慣當然是好事。
人的所有修養,有意識的修養比無意識地、僅憑自然增長地修養來得快得多。只要有這樣強烈的要求、願望和意識,堅持下去人人都可以形成較高的數學素養。
擴展資料:
下面舉壹個例子,看看數學素養在其中如何發揮作用。18世紀德國哥德堡有壹條河,河中有兩個島,兩岸於兩島間架有七座橋。問題是:壹個人怎樣走才可以不重復的走遍七座橋而回到原地。
這個問題好像與數學關系不大,它是幾何問題,但不是關於長度、角度的歐氏幾何。很多人都失敗了,歐拉以敏銳的數學家眼光,猜想這個問題可能無解(這是合情推理)。
然後他以高度的抽象能力,把問題變成了壹個“壹筆畫”問題,建模如下:見圖右,能否從壹個點出發不離開紙面地畫出所有的連線,使筆仍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
以下開始演繹分析,壹筆畫的要求使得圖形有這樣的特征:除起點與終點外,壹筆畫問題中線路的交岔點處,有壹條線進就壹定有壹條線出,故在交岔點處匯合的曲線必為偶數條。
七橋問題中,有四個交叉點處都交匯了奇數條曲線,故此問題不可解。歐拉還進壹步證明了:壹個連通的無向圖,具有通過這個圖中的每壹條邊壹次且僅壹次的路,當且僅當它的奇數次頂點的個數為0或為2。這是他為數學的壹個新分枝――圖論所作的奠基性工作,後人稱此為歐拉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