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神,俗稱“竈神”。祭竈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之為“過年”。童謠裏說:“蜜瓜祭竈,元旦祭竈,新年來了,姑娘要花,小夥子要槍……”人們會給竈神和奶奶獻上蜜瓜,希望守口如瓶,不要瞎報。然後,把竈神和奶奶燒了,送上天。
(2)臘月:掃房子
在古代,春節大掃除被稱為“掃年祭”,起源於古代人民驅趕疫情的壹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成年終大掃除。據早年民間傳說,“塵”與舊“陳”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之前,掃除家中所有的灰塵,意味著擺脫舊年的舊事,掃除所有不好的“倒黴”和“惡運”,迎接新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話說“臘月二十五,豆腐磨”。但是為什麽要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來說,代替肉是個不錯的選擇。過去,窮人總是盼望在新的壹年裏吃上壹頓好飯。豆腐是壹種介於肉和蔬菜之間的食物。它可以用來代替肉做不同的菜。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意義。
(4)12月26日: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過年”,意思是這壹天主要準備肉過年。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的豬;所謂割肉,就是不養豬的貧困家庭去市場買肉過年。之所以把“割年肉”寫進年節歌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能在臘月二十六這壹年壹度的民間傳統燉肉節吃肉,所以稱之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過年殺雞。
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都仿佛聽到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街上充滿了熱鬧。昨天吃了好吃的燉肉,今天要做的壹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殺雞”。民謠“臘月二十七,過年殺雞”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小籠包。
“二十九,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這壹天,臘月二十八已經做好的白面要蒸成饅頭。誰把饅頭蒸得又大又好,誰就會在新的壹年裏興旺發達,贏得壹個好獎。家家還需要蒸棗糕、年糕、豆包。他們還需要在豆包上打上紅點,或者用“八角茴香”(茴芹)印上紅色標記。他們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用綠豆做眼睛,然後用剪刀剪成刺),意思是“生財之道”。
(7)年夜飯:吃餃子保老。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錢”的諧音。全家輪流剁餡,壹邊剁,壹邊說“剁小人”除夕夜,也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吃,邊聊邊品酒,直到深夜。當12午夜的鐘聲響起,大家壹起歡呼,吃餃子,迎接新年的第壹天。
(8)元旦:新年快樂。
初壹最重要的是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是這壹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大年初壹,女婿要先見嶽父母。現在壹般是初二,他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很重視拜年。主人家要準備壹個食盒,裏面放各種幹果,叫做“吉祥果”。不管有多少人來拜年,食盒壹定要裝得滿滿的,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擴展數據: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的傳統農歷新年,俗稱“過年節”。傳統的名稱是新年、新年和新年,但它們也在口頭上被稱為新年、慶祝新年和新年。這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它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在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先、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壹些國家和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