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故宮迎來了新生。紫禁城已經成為中國明清時期僅存的皇家宮殿。1961年,國務院公布故宮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65438年到0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現存故宮建築布局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前朝後寢,三代五門,左祖右神,中軸線對稱,前宮後園。
整個故宮長960米,寬760米,占地72萬平方米。四周有城墻和護城河,周圍有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四個城門。
故宮宮城中軸線上有五個正門,分別是天安門門、端門、午門、幹青門和神武門,周圍有東華門和西華門。整個宮殿以幹青門為界,南半部分是前朝,北半部分是內院。
故宮外院由太和門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組成。
故宮故宮部分分為三路。中道包括後三宮,由幹青宮、交泰宮、坤寧宮、後宮六宮和養心殿組成。西路包括慈寧宮、慈寧園、壽安宮和壽康宮。
東路包括故宮、寧壽宮、養心殿、樂壽殿和甘龍花園。此外還有齋宮、東烏所、西烏所、南烏所。
故宮占據了北京最重要的黃金地段,體現了從整體布局上選擇中性宮殿的理念。
故宮在利用建築襯托皇帝的崇高和神聖方面達到了頂峰,主要是在1600米的軸線上,以連續對稱的封閉空間和逐漸展開的建築序列來襯托三大殿的莊嚴和宏偉。
重點突出在整個建築上,就是太和殿。故宮的建築由南向北延伸,隨著空間和造型的變化,在太和殿達到高潮。從總體布局上看,深度、寬度、高度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宮的建築在造型、空間、色彩上采用了壹系列的對比手法,產生了多樣的統壹。
首先是大與小的對比。在宏偉的天安門門下,兩個火柴盒般的小屋被巧妙地安置。除了其獨特的用途,這些小屋在支持天安門廣場方面發揮了藝術作用。
二是高低對比。為了對比太和殿的崇高,四周采用了低矮連續的回廊。這使得太和殿在低矮的回廊中顯出了它高大的姿態。
第三是寬與窄的對比。這是壹種先放的方式。正陽門到太和殿的狹小空間與太和殿前的廣闊空間形成了強烈的空間對比。
第四是明暗對比。紫禁城的顏色給人壹種強烈的金碧輝煌的印象。與以綠松石為基調的屋檐擺件相比,金色琉璃瓦在藍天白雲下顯得十分出彩。
第五是復雜與簡單的對比。雕梁畫棟,雕金畫錯色,這就是復雜性。這與寺外單壹色調的紅墻黃琉璃瓦屋頂形成了簡單的對比。
第六是方與圓,曲線與直線的對比。例如,天安門廣場和端門的開口是圓形的,午門的開口是方形的。再比如筆直的中軸線和彎曲的金水橋的對比。
第七,動靜對比。建築本身是靜態的,但由於空間和形態的變化,呈現出流動的節奏,有序曲,有高潮,有結局。如果說正陽門是前奏,那麽太和殿就是高潮,景山公園就是結局。
此外,故宮在內部空間、色彩、內部結構、裝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於其他壹般建築。
建築師認為故宮的設計和建築是無與倫比的傑作。其平面布局、立體效果、形式上的宏偉、壯觀與和諧、建築氣勢的恢宏與豪華,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