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剪紙出土於1959吐魯番阿斯塔那303號墓。它不僅保存完好,而且畫面統壹,線條流暢,可與現代民間剪紙藝術相媲美,剪紙呈圓形,土黃色。中央圖案為八角形,兩圈菱形圖案依次向外排列,交錯有序;那麽外圈就是梯形圖案組成的三角形邊飾。整個剪紙刀洗的做法有著淳樸濃郁的民間風格。是南北朝時期的剪紙作品。
此外,吐魯番阿斯塔納還出土了其他幾件剪紙作品。馬郁蘭花剪紙、猴花剪紙、蝴蝶花剪紙、菊花剪紙、人形剪紙等等。
馬團花剪紙是由圓形、菱形和三角形以六邊形交替排列而成的蓮花。在六邊形上,有六對馬相對而立,馬昂首挺胸,被刻畫得雄健有力。
猴花剪紙,內環多由幾何圖案構成,形成精美圖案。在內圈和外圈之間,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對組成壹個圈。每對猴子都往後站,互相回望。壹只前爪抓著對方,另壹只前爪在爬旁邊的樹枝。那張嘴叫,回頭看,東張西望,仿佛在樹林裏玩耍,玩得不亦樂乎,極其生動。
考古學家還在阿斯塔納的墳墓中發現了兩種不同的人形剪紙。壹個被剪成七個人並排站著的形狀,類似泥人。另壹種是在壹張寫有文字的紙上,剪刻出四個對稱的人形。雖然造型簡單,但圖案清晰,生活豐富。
這些剪紙的剪紙技藝也很精湛,很像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五幅作品都是“對”的形式,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創造出對稱均衡的藝術手法。足以證明當時的剪紙藝術已經到了成熟期。
由於紙質物品的保存難度極大,所以流傳下來的剪紙實物並不多。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保存完好的北朝剪紙實物,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剪紙藝術品。
考古學家在中國內地挖掘了無數的墳墓,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北朝以前的剪紙。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的剪紙真實再現了北朝時期吐魯番民間剪紙的盛行。
學者們認為,剪紙雖然最早出現在新疆吐魯番古墓中,但其起源仍在中原。剪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中有“斬桐封兄”的故事,描寫的是周成王的宋冀把壹片梧桐葉砍成玉圭像,送給弟弟虞姬。晉唐時期,流行“雕金取勝”的習俗。“勝利”是用紙、金銀箔、絲綢、絹剪下的圖案,壹組正方形的幾何形狀,稱為“方勝”;切入花草的叫“華生”,切入人形的叫“人勝”。
有人推測早期剪紙與道教崇拜神靈、招魂有關。比如杜甫的詩裏說“溫湯感腳,剪紙尋魂”。發展之後才有了美化環境,接受祝福的意義。
吐魯番古墓出土的剪紙實物足以證明新疆剪紙藝術在北朝至唐代有壹個全盛時期。現代剪紙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哈密、昌吉、奇臺、吉木薩爾、克拉瑪依、烏魯木齊等地。隨著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新疆剪紙藝術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它應該在祖國的藝術花園中綻放出自己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