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和康復醫學。
基礎醫學包括:醫學生物數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生物物理學、人體解剖學、醫學細胞生物學、人體生理學、人體組織學、人體胚胎學、醫學遺傳學、人體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和醫學微生物學。
醫學病毒學、人類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學實驗動物科學、醫學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醫學信息學、急救、護理學、新中心原理。
臨床醫學包括:臨床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放射診斷學+超聲診斷學+核醫學診斷學、臨床治療學、作業治療學、化療、生物治療學、血液治療學、組織器官治療學、食療學、理療學、言語治療學、心理治療學、內科、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兒科。
老年醫學、眼科、耳鼻喉科、口腔醫學、流行病學、皮膚科、神經科、精神科、腫瘤科、急診醫學、麻醉科護理、家庭醫學、性學、臨終關懷、康復醫學、保健醫學、聽力學。
擴展數據
中西醫學的差異
中西醫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基礎理論是系統的,有本質的區別。中西醫學的區別不僅在於是否有經驗主義的科學概念,還在於兩種文化體系的區別。從理論上講,中西醫是兩個無法統壹的醫學體系。
“中體西用”壹度成為中西醫結合學派的指導思想。然而,由於兩種醫學的基礎不同,很難將西醫應用於中醫。近壹個世紀的事實證明,“匯通醫學的身用判斷脫離了中西醫學的事實知識,價值知識代替了事實知識,徒然決定了最後的結果”。所以中西醫要共存共榮,不強求統壹。
雖然中西醫不可能融合成壹個統壹的醫學模式,但可以獨立發展,共存互補。由於現代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影響,如果單純重視分析而忽視整體結構和功能,西醫的發展趨勢無疑會變窄。而中醫講究“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許多主觀因素,客觀上難以量化和定性。
如果中醫對疾病的診斷可以參考現代醫學的微觀分析,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可以實現宏觀與微觀的統壹,使中醫診斷客觀化,即把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引入中醫理論、方法、方藥的研究中,使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這將有利於中西醫優勢互補,“和而不同”,多元化發展。中醫藥在防治SARS、禽流感、艾滋病方面的獨特作用,也證實了兩者的有機結合,並具有積極的臨床效果。
百度百科-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