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有如下壹些特點:
南戲熔歌唱、舞蹈、念白、科範於壹爐,表演壹個完整的故事。由於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劇本壹般都是長篇,數倍於雜劇。壹本南戲長的可達五十多出,短的則為二三十出。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張協狀元》長達五十三出,《宦門子弟錯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壹般在第壹出前有四句“題目”,概括介紹劇情大意。很多時候,南戲根據劇情的需要可長可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南戲運用南方曲調,韻律、宮調均無嚴格規定,不受宮調限制,且可隨時換韻。樂器以鼓板為主。南曲細膩委婉的特點使南戲更適於演唱情意纏綿、脂粉氣較重的故事。壹般采用五聲音階。溫州南戲形成後,在東南沿海各地傳播,由於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南曲聲腔,如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
南戲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凈、末、醜、外、貼等七種,演唱的方式比較自由,富於變化,沒有壹人主唱的規定,根據各種上場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創造了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演唱形式。這種演唱方式比雜劇壹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於表達復雜的故事內容和人物性格。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戲已經形成了壹些固定的連綴習慣。
南戲不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創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運用,豐富了南戲的音樂,對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響。
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壹。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壹種重要的漢族戲曲聲腔系統。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