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南通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民間文藝、傳統工藝、民俗體育、古語言及古文字、各勝古跡)

南通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民間文藝、傳統工藝、民俗體育、古語言及古文字、各勝古跡)

1、通劇

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壹個分支——南通僮子。

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註重和興趣。?

2、南通侗子會

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借助“天燈”,尋求歡愉。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3、海安花鼓

流行於明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經過海安壹代又壹代民文工作者的幾經挖掘,幾經整理,不斷揉進時代精神,刻意進行藝術創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為題參加江蘇歌舞會演,1987年以《花鼓情》為題晉京獻藝,1998年又以《迎春》為題參加江蘇群文會演。

4、海門山歌

主要流傳於海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壹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壹個分支。1955年發展成舞臺劇。

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壹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余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壹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5、通東號子

通東號子是通東地區人民在勞動中隨著勞動節奏自編自唱形成口頭音樂。作為通東民歌的代表形式列入南通市級非遺保護項目,2015年底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二甲鎮、四甲鎮、余東鎮、呂四港鎮等為代表地區。

6、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雲:“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壹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幹女”。此俗沿襲至今。?

7、元宵節

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 上一篇:區塊鏈技術重構產業,全星雲賦能實體經濟。
  • 下一篇:ppt圖片展示技巧技巧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