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實體經濟,就壹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
1.實體經濟實現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
代表們認為,實體經濟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10年來,我國實體經濟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1)新時代十年,實體經濟規模更大、實力更強。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10年來,我國持續保持世界第壹制造大國地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萬戶,培育了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00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我們積極推動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建設,加快發展風電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取得豐碩成果。”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委書記王剛代表說。
(2)新時代十年,實體經濟結構更優、質量更高。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中國寶武太鋼集團不銹冷軋廠冷連軋作業區班長牛國棟代表為太鋼生產出填補國內空白的“手撕鋼”而自豪。他說,去年冷連軋作業區進行智慧升級,實現全線數字遠程智控,“接下來,我們要持續精益求精,煉出更多好鋼。”
多年來,中建七局建裝公司設計研究總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白梅代表持續攻關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白梅說:“新技術可以使建築空間規劃更精細,項目建造優良率大幅提升。我們將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建築業加快轉型升級。”
新興行業創新勢頭增強。“中國已成為全球顯示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今天,全球每4個智能顯示終端就有1塊屏幕來自京東方。”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炎順代表說,將繼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實體經濟質量效益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2.實體經濟發展動力強、韌性足、根基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代表們表示,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優勢,用好長期積累形成的創新資源、人才資源和物質基礎,推動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1)市場空間廣闊,實體經濟發展動力強勁。
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主任黃可勝代表感受頗深:“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帶動碳基復合材料快速發展。盡管有內外部復雜環境的影響,但企業訂單不減反增。”
(2)產業體系完整,實體經濟發展韌性十足。
放眼全球,我國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為抵禦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堅實支撐。王剛說,近年來,齊齊哈爾推出了產業鏈供應鏈行動計劃,“未來,我們將重點抓龍頭企業帶動、抓重大項目建設、抓產業協同配套、抓要素保障支撐,加速構建系統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