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蘇秦太累了,沒日沒夜地讀書,就用錐子刺自己的腿,以保持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睡著,用繩子把頭發綁在房梁上。如果他打瞌睡,就會被吵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2.車胤、孫康和匡衡
晉朝的車胤、孫康和匡衡非常貧窮,他們甚至買不起照明用的油。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了壹個小口袋,抓了幾只螢火蟲放進去,借著螢火蟲的光看書;孫康在壹個寒冷的冬夜坐在雪中,借著雪的倒影努力學習;匡衡在墻上鑿了壹個小洞,從鄰居家“偷”了壹點燈光來看書。這些都是成語“壹螢映雪”和“挖墻偷光”所講的故事。
3.司馬光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差。有人背壹篇文章,讀三四遍就夠了,讀十遍也差不多夠了,但他每次都要讀幾十遍。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經常讀書到深夜,但因為白天也在讀書,晚上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候會躺在那裏迷迷糊糊睡著。
後來,他想了壹個主意,拿了壹塊木頭當枕頭。半夜,他壹翻身,圓木就滾走了。當他的頭掉下來的時候,他馬上就醒了,可以起來繼續看書。他稱原木為“警用枕頭”。從那以後,他每天早起學習,持之以恒,終於成為壹名知識淵博的作家,寫了《子同治簡》。
4.巴倫伊
巴倫伊小時候因病致殘,母親心如刀割,但她強忍悲痛。她認為現在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倫伊的病榻前,拉著他的手說:“兒子,媽媽相信妳是壹個有抱負的人。希望妳能用自己的雙腿勇敢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好巴倫伊,妳能答應妳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壹樣擊中了巴倫伊的心,他撲進母親的懷裏,放聲大哭。從那以後,我媽壹有空,就會給巴倫伊練習走路,做體操,經常累得滿頭大汗。有壹次我媽得了重感冒,她覺得壹個母親不僅要言傳身教,還要以身作則。盡管高燒不退,她還是按計劃下床幫助巴倫伊練習走路。
黃豆般的汗水從她母親的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了擦,咬緊牙關,幫助巴倫伊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殘疾給巴倫伊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深深地教育了巴倫伊,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的嚴重打擊。他學習努力,學習成績在班裏壹直名列前茅。
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倫伊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耳科學的研究中。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領獎臺。
5.王羲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每次寫完,他就去他家門前的池塘洗毛筆。時間久了,壹池清水變成了壹池墨汁。後來,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通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成為了“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