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長存人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壹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是中國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家族長輩的心意,是壹種穩定的倫常關系表現。"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古代,關於子女孝順的典故也有許多,以下便是其中的壹小部分人。
拾葚異器:蔡順,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壹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麽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壹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臥冰求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當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壹起返回。
關於這樣的典故還有很多,不得不說“孝”是多麽的偉大,不知道大家有什麽可以分享關於“孝”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