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的,“語言”可分為兩類:日常交際語言和書面語言。
日常交流語言稱為“口語”。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經貿往來、人口流動與遷移、民族融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口語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緩慢而漸進的。如果按照時代來截取,可以發現其明顯的差異。比如問題中所謂的“古人”,就涵蓋了歷史上的前輩。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使用不同的口語。
書面語稱為“書面語”,是專門用來寫文章的,也就是說,書面語的存在形式不是“文字”,而是“文本”。比如文言文、白話文等。,存在於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文章和作品中。書面語來源於口語,但又相對獨立於口語,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它的變化往往是突飛猛進的。比如起源於先秦時期口語的書面語——文言文,壹旦形成,除了壹些新的實體詞外,幾乎保持不變。因為文言文是逐漸脫離口語的,這必然導致“變”從唐代開始,當時就有人試圖用口語寫文章。到了宋元時期,說書藝術興盛起來。為了讓社會底層的人看得懂,白話文這種書面語應運而生。歷史上的四大經典小說就是這種書面語的代表作。因為這種白話文是以宋元時期的口語為基礎的,和後來的口語越來越不壹樣,白話文在最近二十年左右又發生了變化。人們把宋元時期的白話文稱為“古代白話文”,新改革的白話文稱為“現代白話文”。新中國成立後,語言改革步伐加快,現在的書面語不同於現代白話文。人們把現在的書面語文章稱為“現代”。
口語和書面語的根本區別在於使用形式不同,用途不同。人們日常交流用的是口語,文章用的是書面語。雖然書面語來源於口語,並不斷適應口語的變化,但兩者之間始終存在差異。比如最接近現代口語的書面語“現代語”,就不是口頭交際語言。比如公眾人物在特定場合“說話”時可以使用書面語,但平時說的話還是口語。再比如,先秦時期的文言文接近當時的口語,但當時的“古人”並沒有說“文言文”。
總之,文言文、白話文、現代漢語都是“文字”,屬於書面語,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際語言。人們看到的古裝影視劇中的人物對話都很“文藝”。其實是創作者精心營造的氛圍,沒有人真正了解人物之間的對話。就連古籍中記載的古代“語錄”,也是被書的作者修飾過的。比如明史記載的朱元璋的話,並不是真實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