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6:53:37杭州在線
現代清明節只被視為傳統節日,人們只知道這壹天是祭祖、掃墓、緬懷祖先的日子。很少有人知道,清明節不僅僅是古代的清明節。
在古代,除了悼念死者,還有很多郊遊、郊遊等活動。還有壹個失落的節日——寒食節。
相傳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傳說在晉文公·重耳被流放期間,介子推曾割股充饑。晉文公回國當君主後,分封時忘了推介子。介子推不想誇耀自己的功績,爭寵,就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想做官,躲在山裏。晉文公的手下放火燒山,原意是要逼介子推露出真面目。結果介子推了母親壹把,被燒死在壹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節退死的那天,不生火做飯,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因為清明節是寒食的第三天生氣,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搬到了清明。宋代以後,寒食掃墓的習俗移至清明,春遊、蕩秋千等習俗也在清明舉行。清明節從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節日,寒食節的影響消失了。然而,寒食的習俗卻以幾種方式流傳下來,並在清明節得以保留。
清明節和最初的寒食節在習俗和內容上的相似之處並不顯著。兩者之間主要有兩個環節:壹是時間的銜接,二是緬懷和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個環節最終讓清明節取代或吞並了寒食節。
那麽古代清明節有哪些值得壹提的活動呢?
1.隨著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逐漸重合,寒食節的壹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了下來。所以清明節也成了壹個“美食節”。
第二,古代的女人不像今天的女人。他們平時不能出門,也不能隨便露臉。所謂的在內室中長大,沒有人認識她。清明節祭祖踏青,是古代女性出門的好時機。這壹天,他們會盛裝打扮,早早出門祭奠祖先,然後出去郊遊。所以有“女人清明是男人年”的說法。
第三,古代清明節有假期。隋唐以前,人們對寒食的重視程度超過清明。到了唐玄宗時,清明節的掃墓儀式被正式列入儀式,是當時的“五禮”之壹。於是,清明節的地位被擡高,清明假期與寒食節掛鉤,成了元宵節後春季的“小長假”。唐代的假期安排如下:“鄭源和冬季的至日各放七天,寒食放在清明的第四天,八月十五,夏季的至日和臘日各放三天”。意思是:元旦和冬季至日是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壹起,放假4天;夏季至日,中秋節和臘月(臘月)都有三天假期。
四、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清明節去散步的習慣。
放風箏: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很多人會把自己知道的災害和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在風箏升到天上時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走,希望帶走所有的汙濁空氣,帶來好運。
六、插柳,清明節是柳樹發芽抽綠的時候,民間有折柳、穿柳、插柳的習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
插柳習俗與避疫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佩戴柳枝可以驅除毒蟲的危害。
古代清明節的壹些活動在現代清明節是找不到的,但最重要的是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壹直流傳下來。每年清明節,每個家庭都會進行壹系列的祭祖和掃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