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壹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俗話說:“大姑娘坐花轎——頭壹回。”確實,在傳統的婚姻禮俗中,壹頂花轎最稱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壹系列繁文縟禮,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 *** 。
甚至直到壹經結婚登記婚姻便受到法律保護的今天,仍有許多新娘認為不坐轎車便算不上正式結婚——這種送親轎車,照例打扮得花團錦簇,其實就是傳統花轎的變體。
搜撿史書,用花轎迎娶新娘的禮俗,並非自古皆然。首先,“轎子”這種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現並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記載,已經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輿)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時代。
在此以前,無論官民結婚,都用馬拉車輦迎娶新娘。與此同時,唐宋兩朝 *** 都頒布過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轎子的禁令,而只許皇帝和經他特許的高官老臣使用。
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約自北宋中期起,開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婦的風氣流行於汴京,到宋廷遷都江南後,花轎迎親才蔚為社會性的時髦,其後壹直傳承下來。
倘論人力簡省、通行速度和費用開支,花轎顯然不及車馬來得方便,即論舒適和排場亦未必可比。緣此,從車馬到花轎的轉變是怎樣發生的,便成了壹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清朝幹隆二十年,因巡視黃河的築堤情況,幹隆皇帝來到了河南。在鄭州市東面的中牟縣,幹隆滿面春風,信步而行,他在這裏拜謁先賢勝跡,賞覽民間風情,體察鄉野民風,興致很高。
這天,幹隆佇立在中牟縣衙外面的壹個池塘前面,看著池塘裏荷花盈盈,荷葉田田,清香彌漫,池塘旁邊又有垂柳依依,清風細細,不覺心醉神馳,就隨口吟誦起了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吟詠西湖的詩:“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不復憶杭州。
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說來也巧,就在幹隆沈醉在詩情畫意中的時候,正好迎面走來壹支迎親隊伍,吹吹打打,鞭炮響亮,披紅掛彩,笑聲不斷,熱鬧非凡。
原來,今天是縣城裏有名的才女劉若蓮小姐出嫁的日子,正好從縣衙門前經過,還正好遇到了幹隆皇帝。因為有皇上在此停留,是不能冒犯的,所以,衙役命令迎親的隊伍讓路,若蓮坐在毛驢上壹聽讓自己讓路,堅決不答應。
衙役大聲說:“皇上在此,小小民女快快讓路。”若蓮十分平靜而又理直氣壯地說:“婚姻大事,壹生只有壹次,在這良辰吉日,就是遇到當今皇上,俺也不會讓路的!”
古代女人結婚花轎